于味 | 文人与画家笔下的蟹


图片

九月圆脐十月尖,

金秋时节正是母蟹公蟹通吃的季节,

正所谓“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画蟹,

留下了许多轶闻雅事,

为人们品味蟹馔平添几分韵味。

文人墨客之螃蟹情怀是怎样的呢?

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劝学》中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实际上是有“八跪”(八条腿),但是荀老夫子不知为何少数了一对,也许也是因为一时疏忽,“用心躁也”了。

图片

宋 佚名 荷蟹图


诗仙李白对蟹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啖蟹佐酒,“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欣欣然,忘我忘形,自在一仙。诗仙那一副持螯举觞之态,疏狂晕乎之状,尽在寥寥诗句之中。

蟹之鲜,岂能无酒相伴。文人墨客皆好酒,皆因诗从酒里来。把酒持螯,醉中有鲜,鲜里有歌,歌皆成诗,酒螯相伴,方成绝世佳品。所以蟹文化与酒文化一脉相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图片

元 卫九鼎 河蟹图页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世上没有东坡蟹,实是苏东坡之冤也。东坡美食遍及山珍海味,食笋则有竹诗,食羹也有羹词,恍恍然东坡俯首皆美食也。可是世人知否,天下美食虽多,但真正能让苏轼嗜食成癖的,也唯有螃蟹耳。“樽前已夺蟹螯味,当日莼羹枉对人”,莼羹之鲜当年曾被苏轼誉为孤品,可是其一见蟹螯,就以当日自已誉莼羹为羞,可见蟹在苏轼心中的绝品地位也。若此还不够证明苏轼成癖,那么我们再看看他内心的感叹吧:“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螃蟹在苏轼心中美食的地位竟要以匡庐之秀来相提并论,如此痴者,还不应以苏轼为最吗?

图片

明 无款 秋塘蟹肥

设色绢本 立轴


说苏轼之蟹事,更有一笑谈。世人皆知苏轼豪放不羁,写宋词尚不拘格律,为人洒脱之态,非世俗所能束之。时世人为求其一词,可谓如登天之难,纵有千金,也难以让其从容挥毫,泼洒滴墨也。然其却常以诗换蟹,不惜笔墨,嗜蟹之憨痴,实文字难以尽表也。“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一代文豪,不屑于千金,却为一公一母两只螃蟹挥文泼墨,而且自鸣得意,其状实令人可掬。蟹之绝味,足见已让文豪成痴。

食蟹能让苏轼成痴已成千古美谈,可真论起来,苏轼还不算不上是食蟹名人中的最绝。苏轼最绝,也不过是以诗换蟹,虽其诗价值千金,可毕竟只是诗文罢了。名人中食蟹者还有敢以病躯也要拚死食螃蟹的角色呢。如此不要命也要一呈口舌之快的名人就是唐代诗人陆龟年。他经受不住螃蟹的美味,在病中还念念不忘螃蟹,为求一螯在口,敢以性命相赌。他在《酬寄海蟹》诗中曾言:“药杯应阻蟹螯香,却乞江边采捕郎”。诗中用“乞”字,可见陆龟年求蟹之心切。一代大诗人为一蟹乞求江边的采捕郎,其情其景如果入你我眼目,不知要余多少感概呢。但也在此可见,螃蟹之鲜美诱人,实非凡人所能阻挡也。

图片

清 张盘双蟹图扇页 北京故宫藏


宋代诗人黄庭坚不但喜食扬州贡蟹,更有一手烹蟹绝技也。只是他所食之蟹种不广,其诗也少见诸其诗文,就算如此,也不能让其不对小小的扬州贡蟹赞不绝口,也有了此物精美绝伦的感概,并遗诗以记。“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就算如此,他尚嫌不足,怕世人不知烹饪以致螃蟹走味,又写另一诗以叙之:“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

宋代陆游爱啖螃蟹,写道:"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他说刚动手擘开肥蟹时,馋得口水淌了下来,持螯把酒,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真可谓嗜蟹近痴。

图片

齐白石 芋叶螃蟹 立轴 135.5×32.7cm


明代大画家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他的《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哉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明末哲学家李贽人谓“蟹仙”。且看这位至情之人对蟹的说法,“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他曾对螃蟹发出这样的感慨,“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可见其对于自己食蟹之僻津津乐道,乐在其中!不愧为“蟹仙”也!

图片

齐白石 虾蟹图 镜心 64.5×32.5cm


明代画家郑板桥把眼中的蟹比作“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横行的蟹啊,再怎么霸道,到头来也只不过是食客的腹中之物。明代剧作家李渔:以蟹为命,一生嗜之李渔在所著《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用鸡蛋白饲养催肥。他无一日不食螃蟹,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在没有螃蟹的季节,李渔先取瓮中醉蟹过瘾,而后腌蟹的酒也不会浪费,称为“蟹酿”,一直喝到来年螃蟹上市。李渔家里还有一个女佣特别喜欢打理有关螃蟹的事宜,好像是上天专门给他订做的,他干脆呼之为“蟹奴”。

图片

齐白石 鱼虾蟹蛙 43×103cm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名言。原来她住在苏州的所有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每年可以吃到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啊!

清朝美食家张岱,被称为最会吃螃蟹的男人。张岱认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不加任何佐料就吃全了五味,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说这样的人最会吃蟹,他人岂敢有异议?当然,如果有人吃出了其它味道,一定是螃蟹不新鲜。

图片

齐白石 虾蟹图 治人先生清属 35×137cm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钟情螃蟹,《红楼梦》中就有一个章回专写螃蟹宴的,吃螃蟹时,贾宝玉题《咏蟹》曰:“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提笔写:“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艺术大师齐白石,素有画蟹之盛名。面对日寇入侵,在一幅《螃蟹图》上题"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嘲讽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图片

齐白石 虾蟹 101x34cm

寄萍堂老人画时居京华城西


鲁迅对螃蟹也情有独钟,每到螃蟹上市的金秋季节,往往要买些蟹来食用。还常常用蟹肉做成“蟹壳黄”之类的点心。有时,鲁迅还请他的弟弟周建人到他家里来一起品尝“大闸蟹”。不仅如此,鲁迅在文章中也屡屡提及螃蟹,例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法海和尚躲进螃蟹壳子里避祸的民间传说。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赞赏那种不怕牺牲、敢于尝试的精神。他甚至还有一篇叫做《螃蟹》的寓言故事,写一只老蟹为了脱壳时不被别的蟹吃掉,慌慌张张,谨慎小心地到处寻找藏身之处。虽然身边的蟹花言巧语,但老蟹毫不动心,并断然拒绝它们虚情假意的“帮忙”。鲁迅用螃蟹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注意身边那些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作家梁实秋也是个啖蟹专家,他写吃蟹“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那是蟹正肥的季节……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饮,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事。”这段文字一下子把人的胃口吊起来了,然后谈北平正阳楼的蟹“食客每人一分小槌木垫,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梁实秋接着写道:“别忘了要一碗氽大甲,这碗汤妙趣无穷,高汤一碗煮沸,投下剥好的蟹螯七八块,立即起锅注在碗内,撒上芜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锅老油条。除了这一味氽大甲,没有任何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饭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梁实秋把美食当成了美文来欣赏,且对食蟹之法诠释详尽,形色俱备。

图片

齐白石 酒蟹图 镜心 68.5×34.5cm


一只小小的螃蟹,若说下去还真是地穷无尽。蟹文化包罗万象,我之小文只能是沧海一粟,难描其中之万一也。对于蟹文化,我心敬之,把酒持螯,凌风啸月的文人疏狂也心向往之。所以写此小文,记此蟹螯,只为对蟹之敬意也。



上一篇: 于味 | 关于螃蟹的那些事儿 2024-08-19 15:27:33
下一篇: 你吃大闸蟹,大闸蟹吃啥? 2024-09-18 15:11:49
侧栏导航
温馨提示 ×
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 0 件商品
去购物车结算
于味